描述
中国·峨眉山
峨眉山博物馆欢迎您

近代大师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笔墨下的峨眉山!惊艳了世人!

浏览: 时间:2023-03-24 分类:学术交流
做一次画中游僧,赏看峨眉烟容~



“峨眉秀甲天下”引众多名人览胜迹,赏秀丽风光,寻创作灵感。唐代诗人李白曾发出“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可见其雄伟气势及壮丽风景,难怪是画家们写生的圣地。

从明代宋旭、张成龙,到清代画家袁江,再到近代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李道熙、李琼久、冯建吴、黄君璧、谢稚柳、陆俨少、关山月等,他们都曾多次为这座仙山流连忘返。


这座海拔3099米的仙山

让你爱上的理由又有哪些呢?

第一期诗画峨眉山 | 古画里的峨眉山,太美了!

今天,峨博君为大家带来【诗画峨眉山】第二期

让我们跟随近代画家

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的脚步

赏看峨眉烟容


黄宾虹


1932年秋,黄宾虹先生应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之请,与吴一峰一起从沪入蜀。他溯江而上,经武汉、重庆,沿江到叙州,入岷江,至嘉州而上峨眉山。一路吟诗,一路写生。


上了峨眉山,黄宾虹来到洗象池,其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万籁俱寂,清光无限。黄宾虹不禁为此留诗一首:

《洗象池》


香象空传昔渡河,天池水涸露坡陀。

呗宫俯瞰华严顶,层叠烟峦起洑波


同时,黄宾虹还作有一幅《峨眉洗象池》,其款识:“攀崖铁索沉沙瞑,盘磴霜根叠石稠。猿鸟不鸣山寂静,一声清磬出林秋。壬申十月游峨眉山,洗象池下莲花石口占。”


黄宾虹《峨眉洗象池》


黄宾虹还有画作《峨眉游僧图》,其用笔简单明了描绘出山“高”、“险”的特征,画面上方的山峰笔直地挺立着,山上的树木俨然、高耸参天;一名僧人正往深山行去,白云飘荡,如此种种尽显仙山神韵。


黄宾虹《峨眉游僧图》



除了写生、吟诗外,黄宾虹还从峨眉自然风光中去寻找作画的突破口,领悟其图画变法之“理”以笔墨之快,用功之勤。黄宾虹还记录下了龙门峡的“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留有画作《峨眉龙门峡》。


黄宾虹《峨眉龙门峡》



其实,以龙门峡为背景的画作还比较多。例如:《峨眉龙门峡》(立轴118×40cm)题识:“峨眉龙门峡,奇峭雄玮。以北宋画法写之,宾虹。”(《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岩壑奔泉图》(立轴 82cm×30cm 癸酉1933年)题识:“峨眉山之龙门峡岩壑阴翳沉黑,下瞰奔泉,唯闻水声潺湲在香蔼间。宾虹。”(《黄宾虹书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峨眉龙门峡》东京中央2017春拍,等等。甚至,1947年,黄宾虹还画《峨眉龙门峡》(立轴109×41cm)赠予雁亭先生。题识:“峨眉龙门峡所见兹写美意。雁亭先生雅正。丁亥宾虹时年八十又四。钤印:黄宾虹。”(《冰上鸿飞·黄宾虹书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时隔十五年后,还画龙门峡,足以说明龙门峡的山水对黄宾虹先生影响很深。


《峨眉龙门峡》



宾翁巴蜀峨眉之游缘于1932年秋至1933年夏秋之交,期间得诗百余首,画稿近二百纸,为此后自己绘画面貌的革新和淬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舆灵感,恰如宾翁自作蜀行纪游诗中言“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直至晚年,宾翁对于蜀中胜景仍念念不忘,每于宵深人静之时,游弋于巴蜀粉本之间,临池再领其趣,使蜀中山水成为他毕生重要创作母题之一,而从本幅《峨眉伏虎寺》中即可见一斑。



《峨眉伏虎寺》


黄宾虹 1946年作 峨眉伏虎寺 75.5×34cm


黄宾虹 峨眉山色  1947年作   73×41cm


《峨眉纪游》本册共四开,为黄宾虹晚年所绘回忆三十年代峨眉山水之作,所绘山水景色,全为经过艺术加工与想象的“卧游”之作,作品四开分绘 “金顶”、“洗象池”、“乌尤寺”、“九顶山远眺峨眉”景色。画中山水岗峦稠复,涧谷幽阻,正是峨眉的典型地貌,在这里,黄宾虹黑密浑厚、润泽华滋的风格更趋纯粹,技法也更精进而圆熟。


黄宾虹《峨眉纪游》



《蜀游峨眉山水册》同样为黄宾虹晚年所绘,79岁起始稿,历经十年,于89岁完成。《蜀游峨眉山水册》,此册以题有“华严寺蜀游涐眉山水写此”一图起首,寥寥数笔勾勒,淡墨一染而过。其笔简意繁,画格弥淡,蕴藏着黄宾虹几十年来对山水画的情感与思考,更蕴藏着黄宾虹对蜀中峨眉的眷念之情。


黄宾虹《蜀游峨眉山水册》

黄宾虹《蜀游峨眉山水册》之一、二



徐悲鸿


徐悲鸿既擅长传统国画,又长于油画、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其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无论是山水、人物、奔马、鸟兽、花卉,无不落笔有神。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山水画所占比例最少,但徐悲鸿自来喜欢游历山水,每遇美景,多有写生之作。1935年夏,徐悲鸿应川内好友之邀第一次入川,曾经在余中英、郭友守、张开国等友人陪同下,从成都乘船沿岷江而下,在游览了嘉州与五通桥后,一行人再登临峨眉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充满灵性,风光无处不在,为徐悲鸿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


峨眉山文管所珍藏有徐悲鸿先生在峨眉山上画的一幅横披《八哥图》。《八哥图》是1935年旧历5月,徐悲鸿在洪椿坪休息时,应僧人要求的即兴之作。这是一幅写意国画,笔墨苍润,意境深,神形生动,妙趣无穷。更由于画上题字内容隽刻,使人浮想联翩,印象深刻。 画面上两根树枝自右至左上,取斜势对角构图,树枝上占着四只排成弧形聚向的八哥。左边题字:“幸有立场容饶舌,于今为治在多言。二十四年夏薄游峨眉,行半日至洪椿坪小憩作此,悲鸿。”


徐悲鸿《八哥图》 峨眉山文管所藏


此外,徐悲鸿另一《八哥图》现藏于峨眉山博物馆,是徐悲鸿画给峨眉山果玲大和尚惠存的,并在题款中自述“所谓宋人意境而略变其趣”。画中八哥立于花枝,作顾盼状,寥寥几笔,生动而富有雅趣 。


徐悲鸿《八哥图》 峨眉山博物馆馆藏

《峨眉古寺》是徐悲鸿离开峨眉后的回忆之作。画面以水墨速写的方式营造出山石树木的景致,树干和山石略施勾勒,叶片不拘形状,石面及背景也用淡墨轻松涂抹,然而整个画面却在一种十分严密而精巧的构图之中将峨眉古寺风光定格在一个永恒的时刻,可见徐悲鸿对其深厚的情感。

徐悲鸿《峨眉古寺》


张大千


张大千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被世界画坛誉为“东方美术大师”“当代第一大画家”。张大千曾三次登临峨眉山,主张“师造化”的他,在峨眉山创作了《峨眉洗象池》《峨眉三顶》等画作,与峨眉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一上峨眉山
张大千第一次游览峨眉是1938年,此时遍山青绿,杜鹃吐艳,正是游山的大好时季。年近40的他同黄君璧一道登上了峨眉山。两位画家一路谈笑风生,赏景,赋诗,描绘山川景物。夜宿洗象池时,大千先生还留下了一首《洗象池》七绝:

《洗象池》


错喜初逢一径开,钻天怖鸽举奇哉。

旧闻白象施花去,今见黄猿献果来。


张大千《峨眉洗象池》

游至峨眉龙门洞时,张大千勾画了龙门瀑布,并作《龙门洞》七绝一首:“风雨连朝偶破颜,明窗初见整烟鬟。无端又作人间别,蹙损双蛾怨未还。”

张大千首次来到峨眉山,其秀丽山水风光就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说:“峨眉山气魄大呀,我还要来!”


二上峨眉山

1943年秋,张大千先生回到成都,于8月带着他爱人、侄儿等人,第二次游峨眉山,直接到接引殿住下。他对接引殿很有好感,一则对僧人熟悉,二则该寺幽静,四周群峰竞秀,岩壑险峻,云雾缥缈,易入画图。

张大千《峨眉三顶》

张大千曾说:“画山住在山上好,能积山水之精英。”峨眉山雄、秀、奇、险,四时景色各异,低山、中山、高山之景又各不相同,云遮雾笼,瞬息万变,不住在山上是很难捕捉到它的形神。他们在接引殿住了一月之久为接引殿画了几幅巨作,其中一幅是山水图《峨眉三顶》,画面包括金顶三峰,气势磅礴。

张大千《峨眉瑞雪》

大千先生还写了两幅六尺书法,特意用于装裱接引殿殿堂。曾有一位美国客人,站在大千画前久不离去,愿出十根金条任买其中一幅。当地僧人说:“这是我国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赠送给庙上的珍贵墨宝,我们出家人怎敢卖呢?”

三上峨眉山

1946年8月,大千先生第三次登上峨眉山,这次随从的有他的爱人、学生等20余人。他们仍以接引殿为据点住下,这次主要是带学生来山写生。

张大千《峨眉金顶》

此时恰逢中秋,张大千格外高兴,决定在山上过节,观赏峨眉金顶山月。大千先生三上峨眉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仙山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也以高超的丹青技艺讴歌了峨眉。


来源: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 ,禅艺会、网络等,峨眉山博物馆整理发布

责任编辑 | 杨丹
校对 | 刘靖
审核 | 谭莉 李彦君